微信最近很火,不只是业务发展火爆,也是让很多人上火,不只是运营商因为微信冲击业务而上火,估计微信团队和腾讯管理层也都很上火,这还不够,很多人还不忘持续不断的火上浇油,如果不是希望借此机会在电信运营领域火烧连营,就是想火中取栗。
  首先是有人放风微信要收费,本来仅仅是运营商与微信管理者的利益分配问题,最后却演变成了微信要想用户收费,甚至有鼻子有眼的连价格和期限、收费办法都大白天下,最后证明这只不过是有人有意无意的煽风点火,挑逗运营商与腾讯的矛盾,却假借用户至上而已。
  接下来便是微信出现短暂的运营问题,就有人马上先入为主的将责任归咎于运营商的刻意捣乱。接着,四川地震之后,很多媒体记者在不了解实情不切合实际的分析基础上,就得出微信比运营商的通话短信可靠,对腾讯大加赞赏对运营商嗤之以鼻,却忘记了微信作为OOT并不是凭空存在也是依托在运营商的网络上。一系列的事件最后不得不到了微信自己出面群发辟谣的境地。
  微信的产生是通信业务发展的必然,也并非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在欧美,类似的业务早已运营许久,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之间的纠葛也并非仅仅是中国独有,运营商内部对其的研究和分析甚至应对预案也早就存在,这种狂风暴雨甚至全民娱乐化的微信事件并不应该。
  可以这样说,微信确实对运营商的既有业务有冲击,但这种冲击是有限度的,威胁是存在,但这种威胁带来的危险却是可控的,而对于微信、米聊类型的业务的应对,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不仅仅是在中国,更不要说是在中国。
  从几个月来的主要参与者来看,大量媒体、公知、腾讯的对头都表现极端积极,一系列的事件最后有互联网公司对通信运营的觊觎,也有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还包括有人利用互联网传播来浑水摸鱼实现自己的业务发展目的,更有人抓住一切机会利用舆论来实现打击国有企业以便私有化的企图。
  最近有历史学家分析中华民国时代是一个所有参与者全输的格局,其实,对于微信、微博这样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互联网公司本身的运营压力远远超过与运营商的竞争,未来业务的发展也离不开与运营商的密切合作,合作则两利,斗争是全输掉。
  

将本文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