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李黎和杜晨在《IT经理世界》上发表了一篇封面报道文章《轻公司》,在传统行业及互联网行业产生极大反响,文章中的主角“PPG”已经倒闭,效仿者凡客诚品也成为行业中“重资产”的代表。到底PPG当初的哪些商业构想过于超前?哪些构想是错误的?
以下内容来自知乎,原作者为李淼
回头来看,所谓的“轻公司”,或者至少说PPG公司的经营模式,本身就是一幢建立在沙砾上的城堡。
PPG当年颇为自豪的是,除了数据运营,少部分库存和客服,其所有的业务都是外包:从采购原料到委托生产、供应链、物流、质检、销售渠道等等。这种商业模式也许是很多人理想中的“电商模式”,但我认为这里必须要加上一个定语:“早期原始的电商模式”。因为他所做的,根本没有任何的创新,而是仅仅利用互联网和高速物流网,走了传统商业的“捷径”而已。
先说说商业上的“捷径”。
传统商业在卖出一件衬衫的购买流程如下:
a.媒体广告打出瞬间的曝光度,建立知名度
b.当用户需要衬衫时,用海量广告唤醒用户
c.用户前往门市
d.试衣
e.购买,自己拿回家
这其中每一步向下一步的转化率都是一个门槛。从概率论来说,步数越多,获得的最终购买量越小。
而PPG对传统商业的流程进行优化的效果是:
a.通过目录或互联网广告建立持续的曝光度
b.用户访问网站
c.根据尺码颜色挑选产品
d.下单,货到付款
这也便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电商普遍采取的流程。通过不断简化b-d之间的流程,并大量采用类似于传统商业中“售货员”角色的“客服中心”,使客户的浏览-购买转化率变为可控,这就是所谓能够增加客户购买的“捷径”。这个所谓“轻公司”的模式,其实仅仅是利用互联网和电话线,把销售团队化零为整,把生产到销售的流程拉近而已。
下面再来说说这个“沙砾上的城堡”。
其实细心的(而且有些讨厌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的几个数字:
“罗马公司每年产衬衫100万件,其中韩国品牌占70%”
“PPG每天销售1万件衬衫”
“为了避免供应商过多失去控制,PPG仅选择7家成衣供应商,而美特斯邦威却有700家”
我终于看到了一个能够让这家公司快速死掉的严重错误。
1.PPG如果每天销售1万件衬衫,那么保守估计它的年销售量是300万件。于是即使是PPG可以全额占有它的OEM工厂的产量,也至少需要4-5家的供货商才能够保证自己的目前的销量。
2.而PPG为了节省管理成本,仅仅使用了7家供货商。那么无论哪家供货商的价格发生变动,都会大幅度地影响到PPG的整体利润。
换句话说,美特斯邦威在这一点上聪明得多:700多家的供货商,即使有50家供货商的价格出现波动,足够大的供货商基数也可以把这些价格波动拉平。
3.转过头来看,在代工工厂里,PPG面对的是与韩国成衣厂家的份额竞争。与国内市场相比,韩国市场的付费能力显然较高,这也注定了这些韩国品牌在外包价格上有更高的回旋余地。而PPG,就必须要考虑放弃自己相当一部分的利润。
4.而在2007-2011这段时间里,我们很清晰地看到,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制造业工人的薪资,以及政府强制福利的水平,都处在显著升高的趋势里。所以PPG所面对的,是两方面的成本压力:
a.代工工厂的人工成本上升
b.国外厂家的竞价压力
那么此时PPG能够自保的,仅仅剩下一条路:用暂时拉高库存的方式,度过这段成本高涨的时期,并积极寻找更低价格,规模较小的供货商,用以及时拉低库存成本,实现企业的基本盈利。
但是,“我们有两栋楼是仓库,还有一栋是办公楼。CEODavidLee只用3秒钟时间就向记者呈现了这家衬衫企业的全部家当”...好吧,其实PPG你没有库存对吗?
那么凡客的“重资产”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看过上面的逻辑,我想我的意思很清楚了:这种现象是目前服装电商模式在高腾的成本压力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将本文分享到